待拆解的报废汽车
市场需求上升,我国报废机动车及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却受制于资金、技术、设备、场地等限制,多数企业规模不大,呈现小、散、乱特征。
半月谈记者暗访发现,当下报废机动车以个体回收为主,二次污染严重。在东部某市,一些不法分子在未经车主同意、未核验证件信息的情况下,将部分长期停放于公共场所的老旧机动车,以废铁称重的形式违法变卖、粉碎获利。
在南方某市一处非法回收拆解报废机动车的“黑窝点”中,破碎的机动车外壳、零部件凌乱地堆放在未经任何处理的场地上,随意搭建的简陋铁皮房俨然成为拆解作坊,现场工作人员没有专业资质、未经专业培训。
还有一些小作坊低收高卖,违规提取其中的钴、镍、锂等贵金属材料,赚取暴利差价,恶意哄抬价格。当前,无资质高价收购,私拆滥解报废车、动力电池现象增多,大量报废产品通过中间商、中介等流入“黑市”,导致正规机构“吃不饱”、收车难。
半月谈记者在苏南调查发现,部分非法回收商逃避税收、环评、场地等费用,成本低、利润大,往往开出高价吸引车源,而正规机构需要负担场地、税收、环保设施运行等成本,很难与非法回收商竞争,车源惨淡。
数据显示,我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企业3.6万家,其中仅47家进入工信部“白名单”。据业内估算,以2020年为例,我国累计“退役”动力电池约20万吨,“白名单”企业回收量不足5万吨。
环境风险高企,资源流失海外
拆解机动车会产生废油、废制冷剂等10多类危险废物和废玻璃等一般固体废物,如果处置不当或非法转移,极易造成水、大气、土壤等污染。
半月谈记者探访多个“黑窝点”发现,非法回收机构的拆解场地多未进行硬化防渗漏处理,缺少水油分离器等设备,报废车辆随意堆放,拆解流程不规范,产生固体废物和有害物质,污染环境。